《30雜誌》以專業助人,迎接志工2.0時代
2008-09-01

2007年9月,天空陰陰的,沒有電的姆祖祖(Mzuzu)小學,採光更顯不足,教室內的孩子們用石板和石頭代替昂貴的紙筆,即便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孩子們仍專心聽講,踴躍舉手發言。


耳邊突然傳出金屬的碰撞聲,有個孩子在黃土廣場上,用力敲擊手中生鏽的汽車鋼圈,當一干參訪者還不明就裡時,孩子們早已衝出教室,原來這是姆祖祖小學的下課鐘聲...


非洲東南方的馬拉威,物資極為匱乏,卻來了一群遠到的友人——來自中原大學的師生8人,捨棄可以輕鬆玩樂的暑假,選擇飛行28小時,來到距台灣一萬公里外的非洲國家,只為了建置「台灣愛滋病病歷電子資訊系統」(Taiwan Electronic System for Managementof ART,T.E.S Mart)。根據世衛組織的資料,馬拉威的愛滋病帶原比例是14.2%,因長久以來,當地安全性觀念較為缺乏,尤其醫療資源不足,讓當地的愛滋防疫和診療困難重重。


改變學旨,以求成就他人


中原大學資管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友、愛、資」資訊志工團的專案主持人吳肇銘強調,能獲選參與這個專案的學生不只要有專業的資訊科技能力,還要有一顆助人的心。


「我們以前一直提醒學生,唯有進入產業的前三名,才能成功;把競爭者幹掉才有核心競爭力。」吳肇銘提到剛開始鼓勵學生網路創業,教的是如何打敗別人、成就自己,一直不覺得有錯;而轉念的真正分水嶺,從8年前的網路泡沫化開始。


當時最被看好的網路公司,吸引許多相關企業砸下大筆金錢投資,但一窩蜂投資的結果,造成網路股一夕崩盤,吳肇銘只能眼睜睜看著學生們創業失利,在風暴中慘遭滑鐵盧。


吳肇銘和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講師蔡義昌這才發現,原來他們的教育理念,導致學生不但沒有創業家的精神,還變得現實、功利導向;想在社會立足,不只需要經營管理和打殺技巧,還得用專業成就別人。


於是,吳肇銘在擔任系主任期間,與蔡義昌將大一必修的「管理學」變成實做課程,要求學生分組出隊到資源比較不夠的偏遠學校教小朋友電腦;並與副教授劉士豪將大三必修的「系統分析」,改成讓學生幫助非營利組織架設網站、構思網路行銷方案,或為復興鄉的原住民服務,協助水蜜桃透過網路行銷等,把課程所學的進貨、銷貨、存貨系統、顧客抱怨以及商業模式全部加以應用實踐。


藉由深入台灣的窮鄉僻壤,「做中學,學中做」,吳肇銘也看到學生心態上的轉變,不再只有優勝劣敗的功利想法。2002年蔡義昌給吳肇銘看了一篇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Overseas Peace Service,TOPS)駐泰國的國際志工林良恕的報導,讓他們興起走出台灣,服務國際的動機。 


深入非洲,從醫療資訊下手


在吳肇銘的主持下,資訊志工團飄洋過海,先後資助菲律賓的海外華語學校、泰緬邊境的梅道難民診所(Mae Tao Clinic),以及泰緬偏遠山區的兒童教育等,深刻感受到當地基層教育資源的匱乏。


2006年初,台灣捐助50部電腦給當時仍是邦交國的馬拉威,加上替代役男連加恩在布吉納法索無私的醫療奉獻;雖然所學並非醫療專業,卻讓吳肇銘思考數位服務前進非洲的可能性。即使知道非洲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地方,飽受瘧疾、愛滋、肺結核等疾病威脅,吳肇銘仍在同年5月懷著堅定的心,造訪曾與台灣維繫42年邦誼的馬拉威。


讓他感動的是,此地北方的城鎮姆祖祖,有一群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的醫生願意放下高薪與舒適,來到生活水平差異極大的地方,協助當地居民減輕病痛折磨、延續生命。


吳肇銘看到小小的醫療站沒有候診室,病人只能直接躺在地上,而且很多罹患愛滋病末期的病人皮膚出現丘疹、卡波西氏肉瘤等症狀,看了都很難過。


尤其醫療團以雞尾酒療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Therapy),用3種抗病毒藥物配置,治療愛滋病患,醫師人工記錄患者的體重、身體症狀有無改善,每次複診總要從一疊厚厚的病歷中翻找,不巧的是,醫療人員不小心把杯水打翻在病歷上,墨水暈開,那位患者以前的藥物配置紀錄瞬時化為烏有...


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余廣亮提到,若能建立一套資訊系統,即可免除翻找病歷的時間、可追蹤病患、記錄病情發展以及視情況更換藥物,治癒率等資訊也可用報表呈現。


「我希望能讓當地的醫療能量變大,救更多的生命!」吳肇銘許下願望。


另外,一所由土磚蓋成的姆祖祖小學,小朋友在昏暗的教室裡上課,認真地用學校募捐來的鉛筆、原子筆練習寫字,沒有紙筆的孩子就用石頭刻劃在石板上,老師告訴他們:「教室可以小,但心不可以小;學校可以小,但夢想不可以小...」


這一幕景象和余廣亮多年來的困擾,烙印在吳肇銘心頭,他更加決定用自己的專業,協助當地建置、推廣愛滋病病歷資訊系統,以及幫助當地的孩子們懷抱夢想,改變他們的命運與未來。


從「有愛滋」到「友、愛、資」


回台後,吳肇銘開始招募學生組成「數位服務志工團」遠赴馬拉威。招募時,他不僅全程用英文面試,並要求被錄取的學生需具備「基本電腦能力」、 「中等英文程度」以及「高度熱情」等三項特質。培養革命情感是資訊志工團的首要功課,吳肇銘以兩個月的集訓,建立團隊的工作默契。錄取的6名學生熬夜製作英文使用手冊、系統合作和偵錯分工,角色模擬老師和學員,並用英文教學演練,不斷挑出問題,克服非預期的困難。


即使學生對非洲的環境、人文陌生,了解的部分也僅限「Discovery」影片中的草原動物,「但那些影像、報導都只是乾硬的圖像文字,看得再多,都比不上真正踏上馬拉威的土地。」資訊志工洪玉蓮說,和當地民眾一起生活、玩樂,才真正認識這個國家。


然而,資訊志工團在村莊出現,立刻引起當地居民注目,尤其是天真可愛的孩子,對陌生人既好奇又熱情,其中一名年僅6歲的小女孩更拉著哥哥姊姊的手玩遊戲,沒想到幾天後和她的母親聊天,才知道這名小女孩被垂直感染愛滋!


「頓時,心情很複雜。」資訊志工張世群說,那位可愛的小女孩竟一出生就要深受愛滋所苦,既不忍又無奈,尤其和她已有了感情,卻能預期她何時會離開這個世界。


吳肇銘在當晚的反思會議中告訴學生,「即使我們做的是一個冷冰冰的系統,但應該用更大的熱情和能量建立,這和我們以前為了賺錢所做的商業系統截然不同,T.E.S Mart則是為了幫助醫生拯救生命,你們認為呢?」同學點頭認同。


不只要熱情,更要有專業


吳肇銘努力在貧瘠的土壤播下希望的種子,教授醫護人員、政府單位使用資訊系統,縮減數位落差;希望這群菁英再把電腦技能傳給下一代,使種子發芽茁壯。


他提到,馬拉威的居民為了求取溫飽而奔波,因為醫療知識不健全而和愛滋病搏鬥,縱使病魔有如夢魘般揮之不去,馬拉威人仍勇敢地生活,資訊志工一行人每晚從診所回到醫療團時,常聽到路旁的住家都傳來咯咯笑聲,透過屋內微弱的燭光,映入眼簾的是父子兩人坐在小桌旁開心唱歌,多麼幸福溫馨的畫面!


「我們的物質豐裕,但卻沒時間和孩子們好好唱一首歌,究竟哪個比較幸福呢?」吳肇銘沉重地說。幸福的定義並非唯一,但忙碌的城市人,很難享受悠哉的家庭時光,反而忽略唾手可得的簡單幸福。


「我不認為志工應與世無爭,反而要積極爭取好的工作機會,努力的往上爬,才有更多資源支持你。」吳肇銘提到,資源愈多,影響的範圍就愈大,下面的人才願意配合做公益。


不斷提倡「知識志工」的吳肇銘告訴學生,擔任志工,不能只有「熱情」,還要帶著充分的「準備」和「專業」,例如大家所想的都是到養老院幫助老人打掃環境,但如果是室內設計師,就可以幫助院方做完善的安全規畫、動線設計等,而非僅有表層的清潔打掃工作。


「志工也該管理和經營,從1.0升級到2.0!」吳肇銘強調,別以為志工做的都是清潔和照護的工作,他們就是一群具備專業能力的志工,因此「知識志工」尤顯重要,諸如教育、醫療、農技、資訊、法律等,以知識為本,和專業互補,讓志工組織更強壯,為需要幫助的地區做更多事。

「專業,不只創造自己的成就,還可以創造別人的幸福。」吳肇銘微笑地說。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