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08027#ixzz4vwlWyfBx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成功,是有多少人感謝你
「你希望別人怎麼描述你?」是你的成就?擁有多少財富?而「你希望過怎樣的人生?」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日前在本報早禱會分享「我在人生上半場學到的10件事 」,談到「成功,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有多少人感謝你」。
曾任新北市府研考會主委、曾獲傑出人才資訊獎和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吳肇銘說,很多人從網路上看他的學經歷,對他似乎有不錯的描述,但上帝給每個人在世間的目的都有想法和期盼。
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他在大學求學期間,經濟情況不是很好,為努力賺學費,也沒時間去難過。後來他知道錢很重要,但不是他要追求的目標,如果天天困於金錢,人生不會有任何意義。所以他學到1.「成功,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有多少人感謝你…」。
帶領學生義賣天使蛋糕幫助弱勢孩子
他介紹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諾斯於1976年創辦鄉村銀行組織,提供小額信貸,在30年間至少貸出了50億美金,幫助500萬名孟加拉人脫離貧困。辦貸款與和平獎有何相關?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認為,尤諾斯把自己的經濟理念付諸實際,讓數百萬人得到幫助。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過尊嚴生活的權利,尤諾斯讓窮困同胞得以發展自己的潛能,因此以和平獎來肯定他的付出。
吳肇銘又舉陳樹菊為例,她13歲就開始賣菜,錢賺的不多,省吃儉用存錢做善事,不但捐百萬元資助兒童,還捐了450萬元給母校蓋圖書館,曾獲選時代雜誌百大人物。「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當今醫界爆發弊案,一些大型醫院驚傳掮客勾結醫師竄改病歷,詐領近千萬元保險金,至少三名醫師捲入,其中以證人身分到案的楊姓醫師,曾被雜誌推薦為好醫師。吳肇銘提醒,我們要過甚麼人生,不是用「職業」來決定,別人決定我們的評價也不是職業,而是我們做了甚麼。我們都擁有上帝所給的一切,所以我們不為自己,因為耶穌來到世上也不曾為過自己,如同腓立比書二章4-5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中原學生與NGO、泰國大專生協助當地小學學習電腦
2.「願意,精彩才會開始…」吳肇銘提到,很多人說,退休後要當志工,但其實在我們人生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做不一樣的事。2000年他有機會擔任資管系系主任,有一次他透過擔任國小教務主任的鄰居介紹,邀請幾所鄰近學校中低收入戶的孩子參與聖誕節活動,孩子們玩得很快樂,他自己也扮成聖誕老公公,分享聖誕節的由來。這群孩子寫下心得,說當年最快樂的事就是那天。後來發現孩子們的課業困難,也接續為孩子做課輔工作。
不必等退休 願意精彩才會開始
最近吳肇銘開了一門「企業概論」課程,調整成為用企業化精神協助做公益專案。這學期他們合作對象是一位阿嬤帶著四個孫子,有一畝田種一些薑母,他們找朋友協助做成餅乾在學校義賣。另一位開知名蛋糕店的學長,提供蛋糕協助弱勢孩童助學金,他請學生用上課學到的本事來義賣,一開始學生很排斥,認為「這會耽誤我打工時間」、「這會耽誤我複習功課」、「可否改為考試的嗎?」他回答學生,希望他們從實做中學到功課,因考卷只知道他們是否會回答,但不知他們是否能做?下課也是學習,學校只是創造學習機會的場合。
另一組學生與龜山國中合作在母親節時學賣康乃馨,讓國中孩子受到鼓舞,有一位阿嬤對學生願意這麼做,也非常感動。現在每週的心得,吳肇銘都不用煩腦,因為學生都知道如何發揮企業精神在公益上努力。
專業創造價值給人快樂
3.「專業,才能解決問題」。一個律師可能用一個法條,就解決一個家庭的繼承問題;一個醫師可以開刀救人。吳肇銘提醒學生,專業不只為工作需要,而讓自己和更多人快樂。原住民會種好吃的水蜜桃,可能載到山腰去賣,若賣不出去就往山下丟。他以「光華、巴陵部落」水蜜桃專案為例,先是架設網站,後來需有人接單,還要有人出貨,幫助原民整個行銷模式改變,學生也努力解決各種問題,現在原住民下一代已會自己維護網站。從路邊銷售轉換為電子商務,他引用腓立比書四章13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4.「不要以為你比較厲害,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會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很多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件高貴的事,所以很多學生接受任務時,以為我們比別人厲害,所以吳肇銘提醒他們是「我們一起完成一件事」,否則在互動中,反而造成對方被傷害。
他有次到泰緬邊境難民營,一開始以為到那裡可以教電腦,直到去到現場,才知當地住著四萬多位自緬甸逃難到泰國的甲良人,沒水沒電,所有的物資皆仰賴救援組織的協助。後來他們捐贈、裝設電腦給當地NGO,或捐贈、裝設電腦給當地小學,以及與NGO、泰國大專生協助當地小學學習電腦。
他們後來也在Mae Tao Clinic難民診所建置數位機會中心,與其他醫療團體連繫,希望不只是一個電腦教室,而是一個創造更多生存機會、生計機會的地方。「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道書九章10節)要先承受才能承擔重任。
5.「要承受才能承擔」。一根鐵釘被狠狠敲入牆壁後,就能承擔比它重一百倍的重物。當我們接受任何歷練時,若不能承受就很難承擔。不會每件事都順利,學生不論與同學、與服務單位或與資源單位,在聯絡與協調上都感到很煩,但若不做這些事,就不會有人生額外豐富。若只是安居樂業也只有現況,因為付出,像現在有很多畢業的學生仍常和他連繫,關係延續到現在。
6.「要走得快,一個人走;要走得遠,一群人走」。他以馬拉威愛滋病病歷資訊系統專案為例,當時配搭屏基醫療團,經歷「團隊」的重要。
7.「莫忘初衷,保持熱情不要被打敗了」。吳肇銘說,過程中有很多試煉,魔鬼會在一旁說:「休息吧,這麼累做甚麼!」、「專心教書就好了!」因此要想想當初是為了什麼,疲憊更容易忘記初衷。「沒有夢想被拋棄的人,只有被人拋棄的夢想」,「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章12節)
8.「影響更多的人來做好事,也是一種貢獻」。他說,不要悶著頭做,常把「好事」宣傳出去,讓人覺得不是很難,每個人都可以做。如現在設計系都有「社會設計」,從設計角度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9.「我們是為神所使用的器皿」。我們都扮演為主做工的角色,過去所做的事都是承接上帝祝福,然後傳遞出去。中原大學的特別不光是教書,而是「為主做工的學校」,讓學生感受到上帝的愛。
10. 「是你決定生命的盒子裡要放入什麼禮物。」他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都不會做;從我們出生那一刻就註定要為主服事,每一件好事,就從現在做、願意做開始!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08027#ixzz4vwlWyf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