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WeBelieve青年校園座談_社企場(1040609).pdf
專注、前瞻
青年校園座談 打造社企創新路
對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且能建立獲利機制的社會企業正在流行。如何兼顧社會正義與商業價值,為全世界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如何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改變世界?如何將做好事變成一門永續經營的好生意?
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場「We believe 青年校園座談」,邀請社企流創辦人兼執行長林以涵,以及知名作家、若水國際創辦人王文華,從他們經營社會企業的歷程,將社會企業介紹給年輕學子。
大家互助共享、追求自己幸福也幫助別人獲得幸福的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年輕人就業、創業的新選項。創立華文世界最大社會企業資訊平台「社企流」的林以涵,與投資社會企業、創辦「若水國際」的作家王文華,在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場「We believe 青年校園座談」上,暢談投身社會企業為自己實踐一條不一樣的路。
敢變! 就有舞台
林以涵用公益改變世界
林以涵從大學就讀公共行政系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產生興趣。畢業後,當她的同學紛紛考取公職、進入政府部門就業,她卻出國攻讀公行研究所。
「國內大學公行體系的設計跟國外很不同,我一直想到國外活潑的公行領域繼續深造,算是少數從大學到研究所一直待在公行系所的人。」二○○八年,林以涵到美國留學讀碩士,特地選讀跨領域或是她以往在台灣不曾接觸過的學科,而公行所與商管所合開的「社會企業」就是其中一門。
社企強調運用商業模式探知顧客行為、發掘顧客需求,從解決顧客需求出發,進而解決社會問題。這門學科深深吸引她,也讓她決定選擇進入社企實習。
先後待過台灣「若水國際」及美國小型顧問公司的實習經驗,讓她了解社企的經營運作。她是少數非商管背景的學生,在社會企業的課程與實習當中,學到有商管訓練背景者看事情的方式,後來她再回到學校繼續修習社企這堂課後,從社會學領域切入學習,獲得許多過去大學生涯未曾出現的新想法。
拿到碩士學位回台後,林以涵成為遠距工作者,一面為美國顧問公司繼續效勞,接觸美國、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另方面她利用工作空檔,主動接觸若水的資深前輩。「若水國際」創辦人王文華告訴她,台灣缺的是社企創業家,這促使她有了創業念頭,拿出自己翻譯、架設網站的熱情,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創立華文世界最大社企資訊平台「社企流」。
忠實呈現社企廣面資訊
林以涵說,現代科技發達,語言差異、連結限制、資訊不對都可用低成本的科技,降低、解決問題,而她與夥伴投身創立「社企流」,就是想讓更多人認識社企的概念。
「社企流」創立至今已有三年時間,每年年會可以號召到一千五百位年輕人繳交會費參加,年輕人不僅透過「社企流」網站集結力量,從事公益活動,「社企流」也與企業展開合作,舉辦競賽鼓勵年輕人利用社企創業。
林以涵強調,他們的立場從未強調社企是萬靈丹,而是透過這個平台忠實地呈現所有關於社會企業好的、不好的、有趣的、無聊的、值得關注的、更挑戰的,希望大家把「社企流」當做社企版的google,尋找自己要的資訊。
志氣! 走不同的路
王文華啟發社企的不同看法
作家王文華寫出暢銷小說、擔任MTV電視台董事總經理,在完成主流價值觀的職涯工作後,於○七年走入社會企業領域,與趨勢科技合辦社會企業「若水國際」,之後續錄創辦「夢想學校」、「Give and Take夢想合作平台」。
為了讓年輕人對社企有更多的了解,他在座談中舉出五個案例,向年輕聽眾啟發「什麼是社企」。
第一、二個案例是一群年輕人拿著標語,在街頭向過路民眾呼籲捐贈骨髓幫助血癌患者,以及號召大家捐錢解決非洲糧食問題。第三個案例介紹國際社企「Help」,設計OK繃與回郵信封,讓民眾遇到流血的小意外,可以用OK繃採集血液,寄回「Help」檢驗建檔。
第四個案例則是國外麥當勞為挑食顧客設計出「你挑食、我捐錢」的公益活動,歡迎顧客點菜時,先聲明不吃哪些食材,麥當勞將顧客挑食而省下的食材費捐用公益。最後的第五個案例,介紹餐廳推出「你拍照打卡、分享美食,我捐錢做公益」,吸引消費者上門消費,將美食拍照、上網打卡,替餐廳做宣傳。
順應人性、不訴諸道德
接著,王文華指出,很多人討論社企,多把重點擺在「社會」兩字,呼應「社會是做社企的主要初衷」,但是在做社企的過程中,卻慢慢忘掉了「企業」兩個字。
因此他提醒大家,社企終究還是企業,企業的本質不訴諸道德與情操,要觀察顧客行為、順應顧客的人性行為,才能提出解決顧客問題的營業方式。
像「Help」設計OK繃,就是注意到民眾懶得上醫院,於是設計OK繃、回郵信封,方便民眾不出大門,也能完成骨髓捐贈的血液檢驗。麥當勞不對挑食顧客說教,還省下顧客挑食不吃的食材經費,從事公益活動;餐廳迎合顧客愛替美食打卡的習慣,將廣告宣傳經費用於「顧客打卡、我捐錢」的公益,像這些例子皆為社企領域的創新做法。
「前兩個案例上街頭叫大家捐骨髓、捐錢幫助非洲糧荒,這是訴諸道德,也不代表是不好,因為我們永遠需要道德情操的NGO。」王文華指出,NGO與社企透過不同的做法,同樣要創造公益社會的效果,這兩種哪種有效,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王文華詢問在場年輕聽眾,請他們針對五個案例的做法,分享自己的看法。「我要聽了不同想法,我的工作就是呼喚大家心裡的聲音,讓你對你已經相信的事實開始有點懷疑,對你從來不知道的事情有些體會,然後就可以繼續走下去。」他強調。
吳肇銘院長:找一群合作夥伴共赴創業目標
賺錢或獲利若是為了自己,那是人性,每個人都會這麼做,來讓自己生活快樂。賺錢或獲利若是為了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會讓更多人的生活快樂。因此擔任「We believe 青年校園座談」主持人的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吳肇銘在介紹社會企業一開場,特別推崇參與社企的年輕人,為了自己、為了別人,用企業方法讓自己幸福、讓別人也幸福,「像這樣的精神,我們該要推廣、尊重、佩服。」
由於林以涵投入社企工作,從兼職做到專職,曾經遭遇不少的困難與挑戰。吳肇銘透過林以涵的例子告訴現場聽眾:「挫折會帶來打擊,造成心裡不高興。如果你願意面對挫折,這挫折就會轉化成為往前超越的挑戰,帶來更多激勵人心的效果。」
吳肇銘指出,一個人的力量難免薄弱,遇到困難、挫折,可能顯得非常吃力;但是如果自己有一群工作夥伴,願意從你的角度與你一起遭遇困難、挑戰,那將會產生更不一樣的力量,讓大家一起共赴創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