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WeBelieve青年校園座談_教育場(1040430).pdf
相信、行動
青年校園座談 想望就會成真
「大學教育,是為找工作做準備,還是為人生路程鋪磚砌路?」「哪些事在校園裡一定要學會?」「如何在求學過程中,為自己找到更多可能性?」「對於大學教育,你有甚麼疑問?想獲得甚麼樣的解答?」這些發自大學生心中的疑惑,需要有人給予他們尋找答案的指引。
因此,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場「We believe 青年校園座談」中,邀請十大傑出青年代表、少年公益家沈芯菱,以及前台灣IBM公司總經理、前台灣GE公司首席執行長暨大中華區副總裁許朱勝,面對面與大學生分享他們在大學生涯為了實現夢想而付諸行動的經驗談。
由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場「We believe青年校園座談」,湧進滿座的大學生、高中生,以及關心青年議題的社會人士,聆聽兩位講者分享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設定人生目標、實現夢想的經過。
敢變! 就有舞台
沈芯菱鼓勵青年勇於改變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沈芯菱,以「敢變!就有舞台」講題敘述她十一歲那年使用剛在學校電腦課上學到操作網路的技巧,利用電子郵件、架設網站,幫阿嬤與其他農友成功直銷文旦。
沈芯菱以不同於傳統銷售的網路直購方式,為家鄉滯銷的文旦走出一條被改變的新路。
「提出改變,就是想要未來不一樣!」她說,把「抱怨」轉念為「抱願」,然後去解決問題,像蘋果的賈伯斯發現觸控筆不好用,轉而研發觸控銀幕,才能促使iPhone誕生,「如果只會抱怨文旦賣不出去,那就真的會賣不出去。遇到問題一直抱怨,沒有改變的想法與動力,問題還是存在,什麼事情也都無法完成。」
沈芯菱強調,有心要改變現況或完成想望,可以先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完成數,將目標具象化、訂定截止日,再往前推估每日必須完成的進度。她曾為了完成一本十萬字的書,設下十個月的寫作時間,推算後發現每天只要習慣寫三百多字即能完成進度。
她說,完成「抱願」的關鍵就是「習慣」,如果要深入某一個知識領域,習慣每天在那個領域投入一個小時去學習,天天、年年地累積,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那個領域的專家。
沒有夢想就先幫別人圓夢
有些人可能還沒找到目標也沒有夢想,無從啟動改變。沈芯菱認為,沒有夢想,那就先幫別人實現夢想。她說,小時候的她並沒有目標與夢想,但看到許多小朋友家裡沒錢上課輔,於是用電腦技術做了安安教學網站,也辦了課輔班,她一路上先幫別人實現夢想,才找到自己的舞台。
沈芯菱強調,改變會付出代價,不改變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並留下遺憾,如果十年前她不使用網路幫助家人、朋友,今日她也就不會以「公益家」出現在這裡演講。她鼓勵學生聽眾選擇自己要提出改變的目標,然後找資源支持自己的熱情與夢想。
志氣! 走不同的路
許朱勝勉勵青年創造新價值
人生就像電影美麗的定格,自己則是人生這部電影的製片、導演、演員、觀眾,有多重角色代言。如果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部好電影,那就得看自己如何演這部電影。
從台北工專(台北科技大學前身)電子工程科畢業,許朱勝到美國留學後,回到台灣陸續在美商龍頭企業IBM、GE擔任台灣分公司的最高主管。「我沒念過大學,連高中沒讀過,我念台北工專的電子工程科是五專。坦白講,那是我人生過程中第一個摔的筋斗。」他說,國中老師都認為他應該考上高中第一志願,讓他遭受很大壓力,也因此促使他將壓力轉換成向上提升的驅動力。
許朱勝在現場播放了一支影片,內容拍攝出生在懸岩上、羽毛尚沒長滿的小野雁,必須跳下懸崖,滾落到地面,才會跟野雁爸媽相會、覓食。結果當聽眾看到小野雁墜地時,吃驚地叫出聲。
「這影片不是特別安排,而是生命自己安排的過程。人的生命與任何動物生命一樣,都是一連串嘗試。小野雁如果不往下跳,就會變成動物園裡面的鴨子。」他向聽眾強調。
許朱勝提到自己在求學、就業摔過跤也曾跳躍前進,但他從失敗裡學到更多,「我不認為自己是成功人士,我只是進入職場時勇敢踩出了第一步,然後透過努力才有所成就。」
「不要讓別人定義你!」他提醒聽眾,不要因為在職場上別人會稱讚自己很成功就沾沾自喜,這時自己要捫心自問,很多時候的成功不見得是自己去學習到了不起的東西,反而每一次的失敗,可以學習到下一次避免犯錯的寶貴經驗。
有自己的想法、做不一樣的事
許朱勝以「Don't limit yourself !(不要畫地自限)」這句話勉勵所有學生,即使自己喜歡當一隻豬,也要成為一隻與眾不同、特別的豬,讓自己不同於其他人。
「你要珍惜自己,你是獨立的個體,跟別人不一樣。到了職場上,不管當上什麼職務,千萬不要『一個蘿蔔一個坑』,要有志氣地讓這個工作會因為你而不同!」許朱勝說。
最後,許朱勝留給聽眾一個重要啟示:「人生完全是在你掌控下,不要再做老人家做過的事情,要記得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創造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新價值。」
吳肇銘院長: 用本事證明自己
「We believe 青年校園座談」初登場,現場聽眾針對自己求學目標、人生夢想,以及疑惑接受大學教育的價值,熱烈提問。擔任座談主持人的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吳肇銘,本身也是大學教授,以他的人生與教學經驗,提出幾項看法。
吳肇銘指出,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許多學生透過網路、TED演講,就可以把課堂知識學得差不多,「但是大家要知道,在TED裡無法接觸到『人』;未來出社會要成功,就得在校園這個環境學會做人、做事。」
「跟人的相處,不光是看一隻影片就能學起來。」他強調,學校提供一個學習的場域,學生不只在教室裡,更可以在教室外學習自己應該學會的本事,以及學習新事物的方法。
此外,吳肇銘提醒學生們「別讓別人定義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專長,要用本事跟上一代、跟其他人證明自己。
「如果自己都沒有東西可以讓人來定義,那也很糟糕!」他以詼諧幽默的口吻解釋為自己創造定義與價值的重要性。